全國產業總工會 -- 線上讀書會:《富國的糖衣》窮國的毒藥
正在加載......
X
 
會員帳號 :
會員密碼 :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線上讀書會:《富國的糖衣》窮國的毒藥

【線上讀書會】

《富國的糖衣》窮國的毒藥

 

文:黃吉伶(全國產業總工會副秘書長)

 

本期閱讀書籍

 

書名: 《富國的糖衣:揭穿自由貿易的真相》

Bad Samaritans: The Myth of Free Trad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Capitalism

作者:張夏準(Ha-Joon Chang

譯者:胡瑋珊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00822

 

誰在運作世界經濟?

很少有一本書從封面開始就充滿了故事性。作者將WTOIMFWorld Bank比喻為「邪惡三位一體」,他們受富裕國家掌控,塑造了全球經濟規則以及虛假的全球化官方歷史。

富裕國家的政府對開發中國家大力推展新自由主義的核心信念:「放鬆管制、私有化、開放國際貿易及投資」,這些富裕國家以美國領軍,並由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居間調停。用金援預算和進軍其國內市場為餌,誘使開發中國家採取新自由主義政策。

本書從序言到後記,運用了大量的故事比喻或真實例證,吸引讀者思考「自由貿易」的謊言與真相,虛構的「莫三比克經濟奇蹟」與真實的韓國經濟發展歷程相互交錯,若我們把韓國換成臺灣,可以發現二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竟是如此高度相似。

 

保護主義 vs. 自由貿易

「為提早面對競爭,你會讓六歲的兒子去找工作(自由貿易)?還是繼續求學(保護主義)?」

    作者從歷史觀察的角度,檢驗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歷史真相,說明新自由主義者如何刻意忽略當今許多富國,過去都曾依靠實施保護主義而成功發展經濟,現在這些富裕國家卻一腳踢開梯子,鼓吹窮國立即開放市場採取自由貿易,國界大開、市場自由流通的結果卻是兩頭落空,經濟成長的速度反而減緩,窮國在貿易自由化下,分配更為不均,窮人受害更深。

    作者認為,要求開發中國家不能採取保護其國內初生產業免於太早面對國際競爭的策略,好比建議6歲的孩子去找工作一般,將嚴重限制他們未來的發展。貿易自由化對當今富裕國家的歷史而言,是經濟發展的「果」而非「因」。

 

私有化的迷思

本書第五章討論「私營企業好,公營企業就不好嗎?」,正是這幾年以來工會非常關切的問題,書中詳細解析有關民營化的爭論,提到過去國有企業民營化被列入新自由主義議程的核心,所持的論點在於:「人們不會認真對待部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若要人們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運用事物,就得提供所有權或財產權。」新自由主義者並提出反對國有企業的三個論點:

第一、「委託人-代理人問題」:委託人(全體公民)難以控管代理人行為,因不良管理導致獲利減少造成的成本即為「代理人成本」;

第二、「搭便車問題」:公營企業的所有人(全體公民)寧願選擇搭便車而不願花時間去監督公營企業的營運績效;

第三、「軟預算約束問題」:國有企業身為政府的一部份,虧損通常能獲得政府的額外財務挹注,使得企業營運的預算限制變得漫無章法,或成了「軟性」的約束。

本書作者對這些論點一一加以反駁,認為這三個論點同樣也適用於私部門的大型企業。大公司受雇的經理人除了盡本分之外,並無想要更加努力的誘因,而小股東也沒有足夠的誘因監督這些受雇經理人。政治性的「軟預算約束」也不是僅限於國有企業,如果民營企業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性,同樣可獲得政府的補貼或援助。許多國家都曾經將重點企業收編國有,或是由政府出手挽救大型民營企業。

作者也舉出許多實際案例說明國有企業的績效也能非常亮麗,甚至成為世界級的企業,他舉的例子包括了:新加坡航空、韓國浦項鋼鐵公司、巴西石油公司、巴西航空工業等,以及歐洲的芬蘭和法國,有走在科技尖端、規模龐大的國有企業,法國許多知名品牌過去都曾經是國有企業,這些公司在國有制度下長期引領國家走向科技現代化。這些例子突顯出:「國有企業不見得都會落得績效不彰的下場,而民營化也不是拯救績效的萬靈丹。」

 

a國有制的優勢

在經濟理論中,某些情況下國營企業甚至會優於民營企業,包括:

1.「資本市場失靈」時:當民間投資不願資助高風險、需長期投資但具有潛力的大型專案,國家會成立國營企業來運作。

2.「自然壟斷」產業:為了避免「配置無謂損失」,由政府出面生產符合社會利益的數量,可能是最符合經濟效率。

3.平等、普及化的服務需求:基於人權考量,即使會因此虧損也必須對偏遠地區提供普及化的公共服務,政府可能會決定以國營企業的形式來提供服務。


a民營化的圈套

    前面舉出三個可能造成國營企業績效不彰的原因,其實在民營企業同樣也會發生,如果所有權是公有或私有並非國營企業問題叢生的癥結所在,那麼改變所有權的型態將國營企業民營化,不可能會解決問題。民營化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

    作者進一步提到,開發中國家比已開發國家更需要國營企業的存在,除非政府擁有高超的徵稅與規範能力,否則自然壟斷、涉及大量投資和高風險、提供必要服務的企業,應繼續保持國營型態。

 

    本書的每一章均結合經濟理論、歷史資料、當代實證,以生動的比喻批判新自由主義者的經濟發展論述。全球經濟競爭是一場不對等的運動競賽,各國之間的差距很大,猶如重量級選手對上輕量級選手的競賽,作者認為應該讓開發中國家使用保護、補貼等等政策工具,培養長期的能力,幫助後進國家改善經濟狀況,縮減富國與窮國的差距,才能達到真正的平等。

 

 

 

 

建議延伸閱讀:


 

《厄運之地:給崩世代的建言》

東尼.賈德,左岸文化,出版日期:2014-01-15


《金融狂熱簡史》

約翰.高伯瑞,群學,出版日期:2013-10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