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低工資之戰發展現況 (2006)

圖一:美國實質最低工資水準曲線圖(1939-2006)
資料出處:http://www.epi.org/content.cfm/bp177
圖一:美國實質最低工資水準曲線圖(1939-2006)
資料出處:http://www.epi.org/content.cfm/bp177

美國最低工資之戰發展現況

原文刊載於工訊第22期(2006.10.31出版) 

文:葉品言

  

今年六月,美國民主黨眾議員Edward Kennedy提高最低工資的提案,再度遭到共和黨的封殺。這個結果,或許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在參、眾議院都由共和黨居多數的情形下,美國的最低工資在1997年調高為一小時5.15美元後,已經有十年未調整了。

儘管美國經濟近年來始終維持有不錯的表現,但勞工並無法獲得相應的報酬。勞動彈性化的結果,不僅勞動條件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甚至連目前的最低工資在經過物價水準的調整後,已經是這50年來最低的(見圖一)。這是多麼的諷剌!一個勞動者不管他多努力工作,如果他的薪資只符合最低工資,那麼,他的生活水平甚至在政府公佈的貧窮線之下!也難怪有人會感嘆目前的最低工資不僅在道德上不合理,甚至使美國蒙羞!

面對這兩極化的社會發展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合理,美國民眾開始支持提高最低工資,根據民調,有高達七成以上的受訪者贊成這項提案,甚至連共和黨的受訪者也有過半數支持提高最低工資。但我們可以發現,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對政治人物來講,似乎永遠只是一句口號。面對這種困境,美國民眾並沒有坐以待斃,相反,他們展開了一連串的努力來扭轉局勢!

 

社區組織與工會聯手出擊

鑑於參眾兩院都被共和黨所掌握,工會與社區組織轉而將重心置於「地方」,希望透過地方政府來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資。

事實上,早在1994年美國巴爾的摩市的一些社區組織、工會與宗教團體就曾攜手合作,並成功推動了「生活工資」(living wage)的法案。他們透過市議會立法,要求所有承攬市政府合約的私人公司,給付勞工足以維持生活所需的工資。它背後的邏輯很清楚:任何企業承攬了政府的工作後,如果不能給付勞工適得的工資,導致勞工陷入貧窮,那麼政府勢必要付出額外的社福資源來協助他們。如此一來,等於提高了社會整體的成本,而納稅人等於被剝了兩層皮!

由於「生活工資」的訴求清楚、合理,且只需要透過地方議會的立法就能迅速提高勞工的工資,許多社區組織遂希望藉此來改善民眾的生活。以The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or Reform Now (ACORN)為例,在目賭了巴爾的摩市的發展情況後,經過仔細的研究,ACORN認為這項運動可以在美國各地大力推動。除了將生活工資列為組織的工作重點,他們還設置了一個中心來追蹤全國各地生活工資的推動情形,並提供物質資源與策略給需要幫助的組織工作者。經過持續的努力,美國各大城市如:紐約市、舊金山、芝加哥、波士頓、洛杉磯、底特律、波特蘭等,都順利的展開了相關立法且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目前,全美各地已訂定了122個生活工資相關條例,且還有75個以上的相關條例在討論中。

 

以地方包圍中央

隨著生活工資的概念被愈來愈多人接受,AFL-CIOACORN也分別發起了America Needs a RaiseTaking It to the States的運動,希望不僅能提高各州的最低工資,最終更能帶給國會壓力。工會與社區組織的持續努力獲得了回報,各州的居民開始要求提高各州的最低工資。

光是今年,就已經有11個州訂定新法,提高他們的最低工資。總計全美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22個州加上華盛頓特區,其低薪勞動者的所得高於聯邦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甚且,還有另外六個州將在11月的選舉中投票表決是否要提高該州的最低工資。

儘管共和黨主導的國會一直否決提高聯邦最低工資的提案,但社區組織與工會「由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早已使超過半數勞動者居住的州,享有更高的工資保障。

由於這個運動的成功,甚至使得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經濟學家的反思

與多數僱主一致,經濟學家對最低工資的訂定幾乎都持反對的立場。他們的邏輯是:如果由政府去設定一個工資水準,那就是人為地介入了神聖的「市場」!這不僅無法幫助那些最弱勢的勞工,甚至將使得僱主關廠、外移,導致失業人口增加,並進一步造成工資無法提高。

這套說詞對台灣的勞工可是一點也不陌生!不僅老闆、經濟學者常常「提醒」我們,就連政府官員也是朗朗上口。前經濟部長林信義就主張取消基本工資,彷彿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台灣廠商所面臨的問題!然而,經濟學家在紙上畫一畫所謂的「供需均衡圖」,是否與現實相一致?

1994年,美國有兩位經濟學家David CardAlan Krueger透過他們的實証,告訴我們最低工資的實施並不一定會造成失業。這兩位教授研究了紐澤西州與賓州速食產業的就業情況,紐澤西州在1994年提高了該州的最低工資,而賓州則維持不變。由於很多速食業的勞動者都領取最低工資,因此,這兩位教授原本預期紐澤西州速食業的就業人口將減少。然而,結果卻是完全相反,紐澤西州在提高了最低工資後,速食業僱用的勞工人數增加了,而維持工資不變的賓州反而勞工人數減少。這個研究顛覆了傳統經濟學家的印象,也使得更多經濟學者繼續研究最低工資調整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結果顯示,最低工資提高對勞動力市場並不一定會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只是適當的調整,那麼對「工作機會」的衝擊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英國。英國一直到1999年才有所謂的最低工資。英國政府打算實施最低工資之際,一些經濟學家大膽推測會有上萬民勞工因此失業。結果,英國不僅實施了最低工資,還在六年內將最低工資提高了49%,而經濟學家的憂慮並沒有出現-失業人口並沒有因為最低工資的實施而增加!

這些發展,使得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反思最低工資的意義。美國國會再度否決提高最低工資的提案後, EPI(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於今年十月發表了一份由650位經濟學家,其中包含了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連署的聲明「Raise the Minimum Wage」(提高最低工資)。聲明中,他們強調適度的提高最低工資不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對那些領取最低工資勞工的家庭與社會整體經濟發展都會有所幫助,因為健全的消費市場,需要付得起錢的顧客。也難怪全美最大零售商Wal-Mart(威名百貨)的CEO都出來聲援提高最低工資了!

 

結語

曾經聽過一則調侃經濟學家的笑話:一隻鸚鵡學會說「供需平衡」後,它就成了一個經濟學家!在市場邏輯下,所謂的「供給與需求平衡」背後可能掩蓋了多少的辛酸血淚,是我們不應也不能忽略的!

回頭看看我國的基本工資,民國86年政府將基本工資調高為15,840元,這是實質基本工資最後一次明顯的增加。由於十年的時間未調整,在通貨膨漲的侵蝕下,實質基本工資一路往下掉,目前的實質基本工資甚至是這十幾年來最低的!隨著經濟的成長,這些弱勢勞工的薪水每個月減少了近一仟元!如果以勞保的投保薪資來推估,這些領取基本工資的勞工人數,高達三十萬人以上!

當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加大,愈來愈多勞工無力負擔高漲的生活水平,以致於生育率節節下降,或許,我們也該開始反省:到底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成長與發展?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相關訊息可以參考下列網站:

AFL-CIO發起的America Needs a Raise

http://www.aflcio.org/issues/jobseconomy/livingwages/

ACORN發起的Taking It to the States

http://www.acorn.org/index.php?id=10264

EPI的宣言Raise the Minimum Wage

http://www.epi.org/content.cfm/minwagestmt2006